企业新闻
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达8997家,制造业新的生力军已出现?
[2023-05-08] 浏览次数:2090 字体:【大 中 小】 打印此页前段时间青岛一位朋友说想走出山东去外面发展,我当即就把山东省和青岛市2021年GDP数据甩给他。他又说山东没有什么大企业。我接着又把自己能想到的几个青岛名企发给他。我说仅仅是工作,又不是去搞产业投资。你去哪座城市发展关键要看适不适合,而不是看这座城市的经济水平和企业数量,后者大多与我们没有太多关系……
大企业的明星光环虹吸我们太多注意力,以至于在面对众多的中小企业时,人们竟然选择性的失明。大型企业社会贡献大是不假,但没听说哪座城市就指着几家大型企业活着的吧?
根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,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总量的99.8%,吸纳就业占全部就业人数79.4%,拥有资产占77.1%,营业收入占68.2%。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以下两点:1、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,解决了大部分社会就业问题;2、中小企业在企业实力和营收能力方面远不及大型企业。
在整体大环境下,制造业自然也符合这一规律。当我们回归中小企业话题,回归制造业话题的时候,再看标题中提出的问题——什么样的企业能成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生力军?显而易见,并不是巨无霸的大型企业。我们来对标德国制造业,德国知名的工业品牌,大多是中小企业。它们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,在某一专业的领域有着绝对的优势,产品有着绝对的竞争力。
我们国家的工业经济起步于轻工业,江湖也一直流传着我们用“拖鞋”跟前苏联换“飞机”的故事。相较于重工业,轻工业准入门槛相对要低很多,很多产品在小作坊就可以生产出来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,作为重工业代表的汽车制造业由国有企业担起了生产的大任,一汽、二汽(东风汽车)就是在那个年代成立的。这也是我们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最早涉足的领域。
思奉工业
即使是这样,我们的汽车工业仍比别人晚了半个多世纪。那个号称汽车鼻祖的三叉星徽汽车公司早在1886的时候就发明了世界上台汽第一车,而1886年我们还处于闭关锁国的晚清。而在机械、通用装备、专用设备、电气装备及器材、电子及通信、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业方面,我们起步那就更晚……
近些年来,我们在装备制造领域倒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,造船业三大指标全球第一,自主研发的国产大飞机C919飞上蓝天等等。当然中国船舶和中国商飞都不是中小企业。这些成绩不是由中小企业取得那就对了,说明中小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。这话听着怎么有点像学生没有考好,老师正话反说“以资鼓励”呢。其实,并不!
再来看一组数据,自2019年第一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评选以来,我们国家已经累计培育了8997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,以及5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。专精特新中的“专”主要特征是产品用途的专门性、生产工艺的专业性、技术的专有性和产品在细分市场中具有专业化发展优势。“精”主要特征是产品的精致性、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。
“特”主要特征是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化。“新”主要特征是产品(技术)的创新性、先进性,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,较高的附加值和显著的经济、社会效益。对于申报企业的“经济效益”、“专业化程度”、“创新能力”和“经济管理”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,这批企业就是从4800多万中小企业中遴选出来的“优等生”,能入选的企业都是行业中的“佼佼者”。就这么一批有创新,有活力的企业,他能为我们的制造业带来多大的想象空间呢?看看造车新势力们,看看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。这些企业大多都是从小微企业做起来的。
思奉工业
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在攻克技术高地方面,一直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在扛大旗。几乎看不到任何中小企业的身影。但新能源汽车、民用无人机却基本都是民营中小企业弯道超车发展起来的。资本市场方面,在北交所成立之前,大陆只有沪、深两大股票交易市场。尽管深交所有专门为中小企业设立的创业板和中小板,但对于大多数创业型企业来说,仍是一个无法触及的金融世界。
为了支持更多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,去年9月北交所正式成立。成立之初有66家企业直接“新三板”精选层过渡到北交所挂牌上市,截止撰稿日,北交所已有110家企业挂牌上市。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也好,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也罢,作为中小企业中的行业“优等生”,北交所将为这些“优等生”注入新的活力。
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正确引导,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和金融体系的逐步健全,将来会有更的中小企业加入“小巨人”行列。这些逐步成长起来的“小巨人”企业也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“弄潮儿”和“生力军”。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强大韧性的有力保障。
[ 返回 ]